颅底内面观:颅底内面高低不平,分颅前、中、后窝。颅前窝:由额骨眶部、筛骨筛板和蝶骨小翼构成。正中线上由前至后有额嵴、盲孔、鸡冠等结构。筛板上有嗅神经穿过。
颅中窝:由蝶骨体及大翼、颞骨岩部等构成。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,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,通眼眶。管口外侧有突向后方的前床突。垂体窝后方横位的骨隆起是鞍结节。鞍背两侧角向上突起为后床突。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,其两侧深沟为颈动脉沟,沟向前外侧通入眶上裂,沟后端有孔称破裂孔 ,孔续于颈动脉管内口,有颈内动脉穿入。蝶鞍两侧,由前内向后外,依次有圆孔、卵圆孔和棘孔。脑膜中动脉沟自棘孔向外上方走行。弓状隆起与颞鳞之间的薄骨板为鼓室盖,岩部尖端有一浅窝,称三叉神经压迹。
颅后窝: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构成。窝中央有枕骨大孔,为脊髓和延髓的相交处。孔前外缘上有舌下神经管内口,孔后上方有一十字形隆起,其交会处称枕内隆凸。由此向上延续为上矢状窦沟,向下续于枕内嵴,向两侧续于横窦沟,继转向前下内改称乙状窦沟,末端终于颈静脉孔。 颞骨岩部后面有向前内的开口,即内耳门,通入内耳道。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穿过内耳门。
颅底外面观:由前向后可见:由牙槽弓和由上颌骨腭突与腭骨水平板构成的骨腭。骨腭正中有腭中缝,其前端有切牙孔,通入切牙管。近后缘两侧有腭大孔。鼻后孔两侧的垂直骨板,即翼突内侧板。翼突外侧板根部后外方,可见较大的卵圆孔和较小的棘孔。鼻后孔后方中央可见枕骨大孔;孔两侧有枕髁,髁前外侧有舌下神经管外口;髁后方有不恒定的髁管开口。枕髁外侧有一不规则的孔,称颈静脉孔,其前方的圆形孔,为颈动脉管外口。颈静脉孔的后外侧,有细长的茎突,茎突根部后方有茎乳孔,面神经经此孔出颅。颧弓根部后方有下颌窝。窝前缘的隆起,称关节结节。蝶骨、枕骨基底部和颈骨岩部会合处,围成不规则的破裂孔,活体为软骨所封闭。
颅底外面观:后部正中有枕骨大孔,大孔两侧有枕髁。髁前有破裂孔,前外侧有颈静脉孔。在颈静脉孔前方有颈动脉管外口,向内通颈动脉管续于破裂孔。枕髁外侧有乳突,其前内侧有茎突,二突间有一小孔称茎乳孔,向内通面神经管。枕髁根部有舌下神经管外口。茎突前外侧有下颌窝,窝前为关节结节。颅底外面前部上颌牙齿围绕的部分称骨腭,其前部正中有切牙孔,腭后部两侧有腭大孔。鼻后孔两侧称翼突,翼突根部的后外侧依次有卵园孔和棘孔。
颅底内面观:1.颅前窝:正中突起称鸡冠,两侧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。2.颅中窝:中央蝶鞍正中有垂体窝,窝前两侧通向视神经管,窝后称鞍背。蝶鞍两侧由前向后外依次排列有圆孔、卵园孔和棘孔。卵园孔和棘孔的后方有三棱锥状的颞骨岩部。岩部外侧较平坦称鼓室盖,为中耳鼓室的上壁。3.颅后窝:中央有枕骨大孔,孔前上方的平坦斜面称斜坡,孔后浅沟延伸为上矢状窦沟,向两侧续于横窦沟、乙状窦沟,再经颈静脉孔出颅。颞骨岩部后面中央有内耳门,通内耳道。
颅的侧面观:中部有外耳门,向内通外耳道,外耳门前方有颧弓,外耳门后下方有乳突。颧弓内上方有一大而浅的凹陷称颞窝,窝内侧面的前下部有额骨、顶骨、颞骨和蝶骨大翼四骨相交而成的“H”形缝称为翼点,此区域骨质薄弱,其内表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,当此区外伤或骨折时,易损伤该血管引起颅内出血,形成硬膜外血肿,可压迫脑组织。颞窝下方的深窝称颞下窝,二者以颧弓平面为界,颞下窝内有三角形间隙称翼腭窝,它是鼻腔、眶腔、口腔和颅腔的交通“要道”。
基本信息
- 分类:医学科学 - 人体解剖
- 发布时间:2020-05-30
- 浏览:5454 次
- 标签: 颅底 运动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