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11598|回复: 0

[影像技术] 磁共振(MRI)参数的故事(八)

[复制链接]

630

主题

434

回帖

80

日志

管理员

积分
5622
QQ
发表于 2022-5-28 15:49:4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 刚好今天在讨论参数细节,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,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。

    飞利浦磁共振系统的参数开放度大是出了名的,用户可以把一个2D的梯度回波序列直接改成3D的自旋回波序列,只要你有这个能力。而且很多时候,飞利浦系统,改一个对比度参数,可能影响的不止是对比度,还可能影响体素(影响分辨率)。

    所以,很多用户对飞利浦磁共振是又爱又恨啊。爱是因为飞利浦磁共振很多部位图像漂亮,参数开放度度大,可以给用户自由发挥;恨呢,也是因为飞利浦参数太多啦,而且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不敢去修改。

qw1.jpg

    上图是一个常规的腰椎T2不压脂序列,大家先不关注这个序列的扫描时就。

    这个序列是一个典型的TSE(快速自旋回波)序列,我把TR固定到3600ms,TE(有效TE)=100ms,就算是初学磁共振的也知道这个序列是T2WI。

    由于是快速自旋回波序列,所以,还有一个参数叫做TSE factor,也就是回波链。上例中,TSE factor=17。还有一个参数叫TE Spacing,回波间隙,就是两个回波之间的间隔。

    总结一下上面这个序列的参数,采用TSE序列,TR=3600ms,TE=100ms,TSE factor=17,TE Spacing=10ms,体素0.8*1.32mm,扫描时间3:25min。

    在飞利浦系统中,修改参数,大家不仅要关注左边的修改栏,也要时刻关注右边的信息栏。

    我们知道,回波间隙如果越窄,图像对运动伪影越不明显,因为每个回波之间间隔小了。

qw2.jpg

    另外,理论上,回波间隙越短,在TR、TE、扫描层数、TSE factor不变的情况下,一次激发应该能扫描更多的层数。

    于是,我们尝试修改TE Spacing,奇怪的事情发生了。

qw3.jpg

    大家注意看,我其它参数都没有动,而且TR我是直接设置的固定值,我仅仅把回波间隔从10ms修改到了9ms,扫描时间翻倍了。为什么扫描时间翻倍,我们来检查一下,找茬,找前后两个序列有什么参数跟着变化,影响了扫描时就。

qw4.jpg

    这是修改前,回波间隔为10ms的时候,我们发现扫描时就为3:25minn。

qw5.jpg

    修改以后,我们仔细分析这两个序列参数变化。(先不要去管采集带宽,梯度变化及射频功率变化)。

    我们发现把TE Spacing,从10ms→9ms,跟扫描时就直接相关的就是Packages。这个参数从1→2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原来用一个Package就能完成整个序列的扫描,现在不行了,必须得2个。

qw6.jpg

    磁共振扫描大部分采用多片技术,什么叫多片技术呢?就是我们知道,我们在进行2D扫描的时候,一般是先激发某个特定层面,再完成这个特定层面的扫描。

    我们在扫描第一层的时候,一般由于TR时间比较长,远远大于重聚脉冲及读出梯度的时间,在采集完第一层信号以后。我们会等候一个TR时间,再重复这个过程。那么采集完第一层信号以后,等候的这个时间就是——无效时间。这个时间,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利用起来,去继续激发第二层,第三层......。

qw7.jpg

    一个序列一次TR能多片激发多少层,跟这个序列的TR,TE及TSE factor,回波间隙都有关系。如果在一个TR以内不能把所有层数都激发(一个TR时间内不能采集完所有层),那么就需要分Package。

    不能公司有不同的显示方式,比如GE会显示一个序列最多扫描多次层;而飞利浦是以Package来显示的。如果是一个Package代表一个TR就能激发所有层;如果两个Package,代表需要进行两次分包扫描,以此类推。Package越多,扫描时间肯定成倍增加。

qw8.jpg

qw9.jpg

    我们前面这个序列,由于第二个是2个Package,所有扫描时间相比第一个翻倍,这个大家是比较好理解的。

    大家不好理解的可能是下面的逻辑。

qw10.jpg

    这是一个TSE序列的简单脉冲示意图,这个大家应该非常熟悉,即一个90°射频脉冲激发,然后连续多个重聚脉冲(不一定是180°)重聚信号,采集信号,填充到一个K空间的多条相位编码线上。

    那么回波越多(TSE factor越大)或者Echo Spacing(回波间隔)越多,相应的Shot length长度越长。

    我们一个TR里面最多能扫描多次层呢?这个问题其实用数学就能大概算出来。

    Max Slice Scan Per TR= TR÷(Shot Length+ Ts),这里的Shot Length大家可以理解为一个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采集回波持续的长度,也可以简单的把它作为最后一个回波的回波时间,即TElast。因为不管我们采集多少个回波,最后一个回波时间,会决定你整个的Shot Length。Ts代表一些系统附加的时间,理论上这个时间会非常小但是不可能为0。

    举个例子,扫描SE序列,TR=400ms,TE=20ms,我们在一个TR里面最多能激发多少层呢? Max Slice=400ms÷20ms=20。可以激发20层。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,实际上,还要考虑梯度爬升时间,设备自身的脉冲准备等附加时间。

    了解了这些之后,我们知道了,TR、TE、TSE factor及扫描层数,会决定这个序列是需要用几个Package来扫描完。

    如果我们固定这些参数(TR、TE、TSE factor、扫描层数),理论上扫描时间应该变化不大。

    但是,不要忘了,飞利浦系统特别灵活,我们可以修改TE Spacing回波间隙。

qw11.jpg

qw12.jpg

    在K空间填充方式上,如果选择asymmetric,则可以显示TE spacing,这个时候用户可以自定义这个参数。

    TE spacing,前面我也讲了,这个参数越小,代表在TSE序列中,各个回波之间的间隔越小,这样的话可以减少序列对运动伪影的敏感。

    但是,很多老师肯定想不通,我没有改变TR,也没有改变TE,也没有改变TSE factor,只是把回波间隙改短了。为什么会强行的分两个包。

    理论上,回波间隙越短,相同的回波数目,采集长度应该越短啊,事实也是这样,但是为什么Package变为2了呢?这是完全矛盾的呀!

qw13.jpg

    回波间隙为10ms,采集17个回波,Shot Length为180ms。

qw14.jpg

    回波间隙为9ms,还是17个回波,Shot Length减少到了162ms,理论上应该还可以装更多的层。也就是说在TR不变3600ms的情况下,理论上,回波间隙减少了,应该能够容纳更多的层数才对。

    为什么反而增加了一个Package,分包了呢?

qw15.jpg

qw16.jpg

    原因就在于这个参数,Min. TR。

    如上图所以,回波间隙为10ms的时候,Min.TR为3517ms;而回波间隙为9ms的时候,Min.TR缩短为1490ms。

   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Min. TR是什么意思?我们不是设置了TR吗?没错,我把TR固定到了3600ms,但是为什么会有一个Min. TR呢?

    要思考这个问题,我可以把TR设置为shortest,在飞利浦中,如果你把TR设置为shortest,系统会自动给你算一个最优的TR。

qw17.jpg

    比如这个例子,我的TE还是100ms,TSE factor仍然为17,回波间隔10ms,其他什么都不变。我只把TE设置为最小,系统给了我一个最小TE,即3517ms。

    也就是说,我不需要3600ms,3517ms的TR时间,就足以保证一个Package扫描完这个序列。

qw18.jpg

     如果我把回波间隔改为9ms,TR设置为shortest,则系统自动给你算一个1490ms的TR。这个TR时间太短,肯定不足以在一个Package里面采集完成,所以Package为2。由于TR相对于3600ms大大下降,只有1490ms,所以即使两个Package,扫描时间也短了。

   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,为什么系统不一个Package采集完,非得1490ms采用2个package采集完。

    而且在TR设置为shortest的时候,右侧信息栏里面不会显示Min. TR,而是显示的是Act. TR。也就是实际扫描TR。

    现在大家清楚了,为什么前面的回波间隔改为9,扫描时间会翻倍,因为Package多了。

    为什么Package多了,因为Min. TR变少了。

    为什么Min. TR变少了呢?

    这里我们要理解什么叫做Min. TR。前面我们是强行把TR固定到3600ms的,但是修改了回波间隔后,Min. TR只有1490ms。大家可以这样理解,本来我可以使用3600ms或者如前面的3517ms的这个TR时间,去激发后面几层。Min. TR就是在工作的时间最小TR。

    在上面的例子中,修改了参数后,TE Spacing从10ms变为9ms,导致了工作有效TR的缩短。虽然我的TR设置为3600ms,但是到了1490ms以后,系统就不在去激发后面几层,让这个时间处于等待或者无效阶段。所以实际上,在3600ms的TR时间里,我们只用上了1490ms这个时间,剩余时间是无效的。

   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呢?为什么回波间隔从10ms变为9ms,有这么大的变化。

    是时候展示所有的参数了。

qw19.jpg

    我们看到,在TR=3600ms,TE=100ms,TSE factor为17,ES为10ms的情况下。系统可以让TR时间内,有效的工作TR(Min. TR)达到3517ms,从而保证1个Package扫描完成图像所有层。

    这个时候大家注意看右上角的SAR值和PNS,先不去管梯度切换及采集带宽。

qw20.jpg

    当同样的条件,TR=3600ms,TE=100ms,TSE factor为17,ES为9后。虽然TR为3600ms,但是有效的工作TR只有1490ms,这个时候也就是在1490ms这个时间短,梯度会继续工作,保证继续激发下一层。由于有效的工作TR大幅度缩短,所以不能保证在1个Package解决所有扫描层面,于是系统就分包了。

    前面给大家说了让大家注意右上角,我们再来看看右上角的SAR值和PNS。大家发现没有,分包以后,SAR值和PNS都下降了。

    系统为什么会把有效工作TR(Min. TR)缩得这么短?因为回波间隙越短,对梯度的要求会越高,而且回波间隙越短,多个重聚脉冲之间时间越短,相对来说被检查者的SAR值会升高。

    所以,当回波间隔比较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系统会根据这些进行调整。

    另外,这两组参数的比较其实还不算太严谨,因为大家如果仔细看的话,会发现他们的WFS(水脂位移)和BW采集带宽是不同的。这些微小的参数都能够决定信噪比及扫描时间。
转载自:懋式百科全书

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为道!
回复 关闭延时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 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